同性恋自古就有,中国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典故,比如龙阳之癖、分桃断袖。2000年,荷兰通过法案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化,随后比利时、西班牙、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宣布了类似的法律条例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“同性恋”这一特殊群体也不再陌生。并且在当今如此包容的社会形态下,我们对待同性恋的心态也大有所改变,甚至你走在路上,就能看到行为亲密的同性恋人,不知不觉间也就见怪不怪了。
同性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分为真性和假性。真性同性恋指对同性持续表现性爱倾向,假性同性恋是为环境所迫而形成,也可以称为情景性同性恋。当今社会,同性恋有低龄化的趋势,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,而是因为收到了周围环境影响的假性同性恋。那么,为什么心态上会出现一个同性恋的趋向呢?
同性恋虽然自古就有,但是这个词真正常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却是在近些年。同性恋不再是人们畏惧的对象,相反还成为了十分红火的时髦词语。一些年轻人追求时尚,将自己同性依恋的表现自主划分到了同性恋当中,加上不断地心理暗示,终认定了自己就是同性恋。
中国的学校由于升学的压力,管理普遍非常严格,为了防止早恋情况的发生,通常会限制异性间的交往。处在青春期的孩子,刚刚开始第二性征的发育,不管对自身还是同性,都是充满了好奇的。但是在现实中,这种好奇被人为地压制了,所以有些孩子会在同性之间幻想出异性之间的交往,然后就说自己成为同性恋了。
一般来说,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地位不平等的孩子,在性别认知上面可能会有缺陷。孩子在成长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受一个群体生活行为的影响,可能在发现其他孩子和同性有亲密活动的时候会出现跟风、随大流的现象,这也加强了孩子认为自己是同性恋的想法。
— 推荐阅读 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