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会说,道理我都懂,但就是说不出口,也不知道该如何求助,要怎么办?
答案是,求助也有方法。
看到一期Ted演讲,讲者是海蒂·格兰特·霍尔沃森,她是畅销书作家,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。演讲中,她提到关于“如何求助”的四个方法,简单实用,分享给你。
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心理学家常说的“被洞悉错觉”——这说的是我们的一种错觉,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思想、感觉和需要对他人而言很明显。但事实是,你不说出来,真的没人知道。
甚至你拐弯抹角的提出来,别人也不见得能搞明白你真正的需求。并且,如果你不说出来,别人很有可能觉得贸然帮你是一种冒犯,哪怕有想帮你的心,也不敢随意出手。
这种情况常常出现。
飞机上,邻座的女孩正在哭泣,你很想递上一张纸巾,但想想又不认识,直接把纸巾递过去会不会显得很奇怪,所以作罢;
好朋友正在凑钱卖房子,你觉得他可能很缺钱,但毕竟对方没有直接提出来,突然伸手会不会让朋友自尊心受挫;
……
所以,不光求助的人百般扭捏,施以援手的人也各种心理斗争,把话说清楚,把需要提出来,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。
含糊、间接的求助对于帮助者其实不是很有用。他们的确不知道我们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,同样重要的是,他们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帮助我们。没人想帮倒忙。
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,常常会在后台看到一些求助信息:
老师,我人际关系不好,怎么办?我性格内向怎么办?我就是活得不快乐,怎么办?
这些问题,太大、太泛,很多时候,想要回答,竟不知如何入手。毕竟,同样的问题,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讲,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千差万别。把求助的问题说清楚,对于你,获得更多更好的帮助,一定是更有效率和更有可能获得反馈的方式。
还有,对于这样的对话,你一定不陌生:
“hi,你在忙吗?”
“有点忙,怎么了?”
“没事,你先忙吧。”
明明只是想要对方陪伴,大大方方的说出来,这样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求助方式,真的没人懂。
“我非常、非常抱歉要请求你件事情”;
“我真的非常不想麻烦你”;
“如果没有你能做成这事的话,我一定会的”。
这些表达听上去很客气,但会让想要给予帮助的人感到不舒服,如果我们关系很好,帮助你就是关系中非常自然地一个部分,但如果在这之上,加上过多的客气和甚至金钱交易行为,会让人与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远,让朋友更不愿意帮助你。
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尤其是当你知道,自己的帮助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。
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经有过一项研究,研究对象是一所大学里的员工,他们的工作是给校友打电话,来为本科生筹集奖学金。
在实验中,工作人员被分成两组,其中一组,研究人员安排一名奖学金得主,也就是募捐的受益者来探访工作人员,探访的时间只有5分钟,探访结束后,主管就跟这些工作人员说:“你看,这些孩子就是在我们的帮助下,才能继续读书的。”
另一组格兰特就让他们正常工作,没有安排探访。
实验的统计数据显示,被探访过的那组工作人员,他们打电话的时间比探访前增加了14.2%,筹集到的款项比探访前增加了17.1%。而没有接受探访的那一组,工作结果和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。
我们的大脑喜欢被夸奖,当它知道自己的帮助对别人产生了影响,获得正向反馈时,他会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。
所以,记得给帮助你的人及时的反馈,当他知道他的帮助产生了正向的反馈,会更愿意帮你。
最后,人因为没有强健的体魄,天然地选择了群居生活,来弥补自身的不足,靠群体生活来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。所以,求助原本就是天性,是必然。我们没有必要为了“独立”丧失“求助”的能力。
学会求助,学会互助,才能一起,走得更远。
— 推荐阅读 —